 2014年1月,穀歌以32億美金收購家庭智能溫控器Nest。而在8月份,三星也放出大招,2億美元收購智能家居平台SmartThings。
目前,智能家居行業成為無硝煙的戰場,競爭越演越烈,很多知名企業紛紛進軍智能家居市場,意圖在此“藍海”中大展身手,做個時代弄潮兒。各大企業都在各自的領域有不同方向的嚐試,家庭娛樂係統,家庭安全係統,家電智能控製等領域的產品也是層出不窮。不難看出,企業都希望自己能親身參與到智能家居的新浪潮中來。
家電智能控製領域是目前智能家居企業的重要發力點。但是,據了解,現在整個家電智能控製領域仍處於眾說紛紜、群龍無首的階段,不少企業也在持觀望態度,究竟什麽樣的產品能獲得消費者認可。
細節決定行業發展
智能家居企業對於用戶的使用反饋均比較重視,畢竟用戶是否肯買單,才是維係產品生命力的唯一體現,所以大家就一再的細節細節再細節,以至於產品的包裝都搞的很完善,但商家也忽視了對全局的把控。當前智能家居用戶的需求相對比較單一,有些功能不完善但細節還不錯的產品可能受到了用戶的喜歡,所以部分商家開始注重消費者所關注的"細節",但這樣帶來的產品的暢銷僅僅是短時間的,要想長久的推廣或者實現可複製性,唯有把控全局的走向,才能更好的讓用戶去了解和接受你的產品。
創新決定新品成敗
天下武功無堅不摧,唯快不破!由於智能家居行業的火爆,造就了不少創新型企業,這些公司發布產品的速度還是比較驚人的,至少比那些出手闊綽的行業巨頭領先不少,一代發售不久後,二代產品就問世了,雖然有些產品在但時間內確實獲得了用戶的肯定,但多數產品的銷量仍不樂觀。
每個智能家居企業對未來的布局不同,有的想在行業內獲得話語權,有的僅僅是想"賺一筆",因此用戶在今後的購買中,還得依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到不一定非要購買"品牌"的產品,但一定要認清自己的需求,是滿足當前需求還是為今後布局整個智能家居係統做準備,因此在選購產品上還得多多考慮。
把握行業發展趨勢
細節和創新也隻是智能家居行業發展需注意的其中亮點,還有更多值得注意的問題。在8月底結束的互聯網討論大會上,創新工場用戶體驗總監吳卓浩曾提到國內企業,比如海爾在智能家電控製領域的嚐試。對此科技類垂直網站PINGWEST結合吳卓浩的言論也提出智能家電控製產品的一些必備要素,從中我們也可以發現一些未來智能家居行業的發展趨勢。
首先,為了不讓用戶去不斷地調節每一台設備,自動化的智能學習機製不可或缺。在這方麵,Nest和SmartThings都有一個“大腦”去主動學習用戶的喜好,這個“大腦”可以自動學習、自動調節,並且能根據不同的人群設定不同的模式。如果智能產品在具備自動學習能力的同時,還能在遇到故障時自動預報就再好不過了。
這一點放到室內環境控製方麵一樣適用,以空調為例,畢竟,在使用空調的過程中,很多用戶可能都會覺得這不是自己想要的溫度,希望能有一個智能化的調節方式,自動學習,自動調節。
其次,從互聯網的視角看,事物是連接在一起的,智能家居產品自然也不例外,所以在“自智能”之外,室內環境控製產品還應該具備“全聯接”能力。現在,人們的家中往往會有空調、煙霧檢測、空氣淨化等各種與室內環境相關的設備,如果這些設備隻能單獨操控,那麽肯定就算不上智能家居了。所以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化室內環境控製產品理應可以操控每一台與環境相關的設備,它應該是一個多品牌、多類別兼容並且開放源代碼的產品,支持個性開發。
最後,雖然我們很希望智能家居這個“大腦”能自動幫我們完成所有的事情,不過這是終極目標,當前我們還是免不了要偶爾和它們打打交道。這時候一個友好的人機交互模式自然就必不可少了。
作為一個家庭的主人,不管身在何處,都可以讓用戶遠程操控,家裏的一切盡在掌握之中,當這些智能設備的大腦偶爾失靈時,隻需要簡單滑動幾次屏幕就可以完成了。手機控製與遠程操作相結合,一個“觸感化”的操作方式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標配。
所以,一個智能化的室內環境控製設備不但需要具備自動化的學習機製、聯接能力,還應該有觸感化的操作方式。
在家居智能化方麵,像Nest、SmartThings等國外企業已經做了許多探索,這些產品層麵的某些特點也反映在了國內若幹智能家居設備上。目前國內企業也在做一些嚐試,比如家電巨頭海爾,究竟國內企業所做的嚐試會不會體現這些要素呢?現在暫無定論,隻能拭目以待。
我們也期待著海爾這類傳統家電企業最終能利用自身在家電行業積累的經驗做出適合國內家庭用戶需求的智能化家居產品。
|